教學大綱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務教學 > 教學大綱 > 正文

14-15第1學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吳進)

發布人:admin 發布時間:2014-10-28 00:00:00 浏覽次數: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與任課教師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課程類别:必修課

總學時/周學時/學分:32/2/2 

其中實驗(實訓、讨論等)學時:

授課時間:4-18周周一至周三

授課地點:莞城校區

課程所屬院(系):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任課(/助課)教師姓名:吳進

職稱:講師

 

聯系電話:13724522956    

Email: 88406894@QQ.com

 

答疑時間、地點與方式:可分為集體答疑與個别答疑的形式,集體答疑的時間、地點與上課基本相同,個别答疑主要通過電子郵件與電話聯系等方式。

 

二、課程簡介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全國高等院校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它通過系統闡述國史和國情,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教育,揭示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本課程在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中處于指導地位,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思考和實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應達到合格或優秀大學生的水平。

三、課程目标

1.知識與技能目标了解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進程及其内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曆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掌握近現代中國共産黨人和有代表性的志士仁人的進步理念以及人類的普适價值,理解這些基本理念的形成背景以及邏輯推演,了解這些基本理念在當今時代的展現以及缺失。具有以人類普适價值分析當今社會現象的基本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标:通過對有關曆史進程、事件、思想理論和人物的分析,提高運用科學的曆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曆史問題、辨别曆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合理分析社會發展的基本要件,綜合一定的邏輯分析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思想的啟迪和思維的訓練。

3.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發展目标:通過對史實、經典和人物的了解、學習過程,使學生樹立崇高優美的情感,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适應人類最普适的價值觀念;通過學習、讨論甚至質疑的過程,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推理以及深刻敏銳的感悟能力,為未來的事業奠定堅實的科學人文基礎和心理基礎。

四、與前後課程的聯系

本課程先修課可排《世界近現代史》,這樣能為本課程的展開提供大背景;後續課可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因為《概論》是本課程的自然延伸和理論提煉。

五、教材選用與參考書

選用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教學參考書:

1、《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6第二版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10.

3、《關于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共中央文獻室編

人民出版社 1981.6.

六、課程進度表

理論教學進程表

周次/主講人

教學主題

要點與重點

要求

學時

1/吳進

導言

課程的目的要求

明确目标

2

2/吳進

專題一 反對外國侵略的鬥争

林則徐生平

侵略和反侵略鬥争簡況

了解曆史人物的功過得失與曆史局限性

2

3/吳進

同上

史實、史論、史鑒

積極讨論

2

4/吳進

專題二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生平,

兩個文獻:運動影響

學習用唯物史觀分析人物和事件

2

5/吳進

同上

史實、史論、史鑒

積極讨論

2

6/吳進

專題三 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

人物簡介;事件概況;思想軌迹

了解曆史人物與大變革的關系

2

7/吳進

同上

史實、史論、史鑒

積極讨論

2

8/吳進

專題四  辛亥革命與袁世凱

袁世凱生平;辛亥革命失敗原因

了解曆史人物與曆史大趨勢

2

9/吳進

專題五 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共産黨的成立

新文化運動意義;南陳北李的功績與曆史地位;黨成立的曆史意義

繼承五四精神和開拓精神

2

10/吳進

專題六 遵義會議與毛澤東的崛起

毛澤東之前諸領袖的情況,遵義會議背景與毛澤東的雄才大略

明确遵義會議的曆史地位與傑出人物的作用

2

11/吳進

專題七 西安事變與抗日戰争

介紹張學良與西安事變簡況;抗日戰争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及相互關系

明确西安事變曆史地位;認識國共共同抗日的艱辛與作用。

2

12/吳進

同上

史實、史論、史鑒

積極讨論

2

13/吳進

專題八 解放戰争中的各條戰線

土地改革;國民黨失敗原因

了解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

2

14/吳進

專題九 十年文革與江林集團

介紹十年文革與江林集團

明确文革性質與危害;了解研究動态。

2

15/吳進

專題十 中國革命建設

鄧小平個人魅力;

改革開放曆程。

明确鄧小平的曆史地位,繼承改革開放的事業

2

七、教學方法

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講授為主的情況下,采用專題講授法、讨論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比較教學法等。針對本學科的特點,在要求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本着突出重點,少而精的原則,精選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内容和學生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組織專題教學,同時穿插其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把教師授課與學生讨論、演講、辯論、發言相結合,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八、對學生的學習要求

1.學習本課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資源的利用

要放開視野,注意點、線、面的結合,加強對各種政治方案的比較。比如要以世界曆史的眼光審視中國近現代史,注意聯系時代特征、國際格局和世界大勢論說中國問題;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強對各個時期經濟、文化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情況的了解;通過比較研究(包括各種社會力量的政治主張、建國方案的比較,各種社會思潮的比較等),來認識與“三個選擇”有關的問題。

在學習中,還要注意各種曆史觀和政治觀的表述,以史為據對某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分析,得出符合曆史實際的結論,從而鍛煉自己運用科學的曆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曆史問題、辨别曆史是非的能力。

本課程特别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學習中,要聯系曆史實際,改革開放的實際,個人思想的實際,将理論與自己接觸的社會、人生的直接、間接經驗進行對接,從而激發二者之間的合理要素,獲得比較深刻的體驗。可以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資源,也可以查閱重點大學人文講座、國内外知名學者講座的視頻資料等等。

2、學生必須閱讀的論著,建議學生閱讀的論著

學生必須閱讀的論著

1、《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 1991.6第二版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10

3、《關于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 人民出版社 1981.6

建議學生閱讀的論著

1、《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一卷上、下冊),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2、《毛澤東早期文稿》中央文獻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編,湖南出版社,1990
3、《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薄一波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通史》(1—12卷)李新等主編

5、《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上、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6、《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7、《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8、《中國共産黨成立史》[日]石川祯浩著 ,袁廣泉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9、《史記選》

3.學生完成本課程每周須耗費的時間。

為達到課程目标,學生在課内課外所花費的最少時間必須保證每周4學時。

4.學生上課、實驗、讨論、答疑、提交作業(論文)單元測試、期末考試等方面的要求。

  學生不得無故缺席,上課必須勤作筆記、多思考,課堂讨論務必積極參與;課後認真閱讀,完成主講教師規定的閱讀與寫作任務。有什麼疑惑可以直接聯系主講教師。每一次作業就是一次單元測試。期末考試采取開卷方式,試題類型靈活多樣,以測驗學生對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把握。

5.學生參與教學評價要求。

  課程結束前1-2周内,按照學校統一安排,通過網上評教系統,回答調查問卷,實事求是地對本課程及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是學生的應盡責任和義務,對教師改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九、成績評定方法及标準

考核内容

評價标準及要求

權重

到堂情況

不得無故缺席,上課勤做筆記,積極回答問題

10%

課堂讨論

認真準備,積極參與讨論

10%

課後作業(即單元測試)

每次講座完畢,教師均會根據所講内容以及需要延伸的内容,提出具體要求,布置相關作業

30%

期末考核

試題靈活多樣,以測驗學生的綜合能力

50%

期末考核方式

開卷     閉卷□   課程論文□    實操

 

十、院(系)教學委員會審查意見

 

     太阳(系)教學委員會已對本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審查,同意執行。

 院(系)教學委員會主任簽名:  呂有雲                

 

日期:2014年9月5日


Copyright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松湖校區:東莞市松山湖區大學路1号   傳真号碼:0769-22862902 技術支持:博達軟件   粵ICP備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