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與任課教師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 課程類别:必修課 |
總學時/周學時/學分:64/4/4 | 其中實驗(實訓、讨論等)學時:3 |
授課時間:1-16周周一1、2、3、4節; 周三1、2、3、4節 | 授課地點:6F-303 6F-303 |
課程所屬院(系):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
任課(/助課)教師姓名:孫豔萍 | 職稱:副教授 |
聯系電話:732858 | Email:sunyp@dgut.edu.cn |
答疑時間、地點與方式:除課前、課間和課後在課室随時答疑外,第六周和第十二周周四下午3-4點,在學生活動中心A204進行專門答疑,方式為交談。 |
二、課程簡介
本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屬于通識教育課程,具有科學性與政治性、曆史性與時政性緊密結合的特點,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有着重要作用。課程立足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教育,指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認識和分析問題,正确認識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确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增強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三、課程目标
結合專業培養目标,提出本課程要達到的目标。這些目标包括:
1、知識與技能目标:
理解一個教學主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了解二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掌握三條特色道路: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
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
2、過程與方法目标:
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環境與保證;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理論;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各項具體建設的主要内容與意義。
3、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發展目标:
本課程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一切從滿足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出發,一切以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及個體的和諧發展為目的,從知、情、意、行等方面磨練并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和綜合素質。
四、與前後課程的聯系
要求先修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講清講透,
特别是要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認識、解釋不斷發展變化的國内外時勢的能力。本課程是大學政治課程的最後一科,它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如何把握政治性、科學性和時代性有着較大的影響。
五、教材選用與參考書
1、選用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推薦參考書:
(1)《高校“兩課”教育教學熱點難點問題解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專輯》,教育部社政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六個“為什麼”——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學習出版社2009年版。
(3)《理論熱點面對面2009》,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六、課程進度表
表1 理論教學進程表
周 次 | 教學主題 | 要點與重點 | 要求 | 學時 |
1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概述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發展 | 了解馬克思主中國化的科學内涵及其曆史進程 | 4 |
2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概述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主要内容和曆史地位;科學發展觀的内涵與基本要求。 | 4 |
3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概述 |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 結合實際,使學生理解思想路線的形成與曲折發展 | 4 |
4 | 中國特色革命理論 |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 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 4 |
5 | 中國特色革命理論 |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 掌握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合規律性 | 4 |
6 |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 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論成果,經驗教訓;正确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的關系。 | 了解主要理論成果,總結經驗教訓 |
|
7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的理論 | 我國國情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 理解處在初級階段的原因和長期性;掌握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
|
8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的理論 | 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中國夢的提出,意義,思想内涵,實現途徑 | 深刻理解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理解中國夢的意義,内涵及實質 |
|
9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的理論 |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全球化與對外開放,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正确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 理解當前改革的有關熱點與難點問題 | 4 |
10 | 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架和基本特征;各種經濟成分的共存共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掌握構架的内容;掌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了解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相關政策及其當前存在的問題掌握當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成因及其應對之策;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 | 4 |
11 | 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 我國政治制度與依法治國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之間的關系 | 理解我國政治制度設計的曆史條件;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性;正确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 4 |
11 | 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 加強文化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重點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内涵;培育與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及途徑 |
|
12 | 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 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 | 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和實現途徑 |
|
12 | 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 生态文明建設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建設目标;正确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 馬克思主義生态理論及美麗中國建設的迫切性和路徑分析 |
|
13 |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 | “一國兩制”與台灣問題 | 理解“一國兩制”的創新性;了解台灣問題的形成與解決 | 2 |
14 | 中國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的理論 | 國際戰略與外交政策 | 理解國際形勢發展的趨勢;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 2 |
15 | 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 | 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力量和新的社會階層。愛國統一戰線的内容、基本任務;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民族宗教政策;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 | 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和新的社會分層結構;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統戰政策,了解軍隊建設的目标與任務。 | 2 |
16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理論 | 認識我黨的性質和宗旨,我黨執政地位的曆史必然性;改善黨的領導的途徑;我黨新時期面臨的考驗和存在的危險;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建設,建設三型政黨 | 認識黨的領導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認識黨建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掌領導的途徑;如何建設學習、服務、創新型政黨。 | 2 |
七、教學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以“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識、
信念、責任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理念”為指導,全面拓展和豐富學生的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的理論知識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及能力,堅定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強化學生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實踐能力。本課程拟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課題分析講解、視頻輔導)、探究教學法(如案例分析、課堂讨論、論文輔導)。
八、對學生學習的總體要求(宋體,小四,粗體)
1、學習本課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資源的利用。
第一,通讀教材,掌握基本的理論;第二,适當閱讀經典文獻;第三,通過多種媒介不斷關注國内外的時政問題;第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2、學生必須閱讀與選讀的課外教學材料
(1)毛澤東著作:《實踐論》、《矛盾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關于糾正黨内的錯誤思想》、《新民主主義論》、《改造我們的學習》、《論聯合政府》、《在中國共産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論人民民主專政》、 《革命的轉變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題》。
(2)鄧小平著作: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中國的對外政策》、《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生産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3)江澤民著作:《正确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幹重大關系》、《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4)胡錦濤講話:《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讨班上的講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5)其他著作
[1]戴維·哈維,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M], 商務印書館,2003年5月第一版。
[2]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M],新華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3]厄内斯特·曼德爾,晚期資本主義[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
[4]烏·貝克、哈貝馬斯,全球化與政治[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年1月第一版。
[5]徐崇溫,世紀之交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6]馮同慶,中國經驗:轉型社會的企業治理與職工民主參與[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7]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三聯書店[M],1998年7月第二版。
[8]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冊)[M] ,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學生完成本課程每周須耗費的時間。
5-6課時
4、學生的上課、實驗、讨論、答疑、提交作業(論文)、單元測試、期末考試等方面的要求。
上課認真聽講;讨論前認真準備,讨論時積極參與;提交作業(論文)及時(作業2次,小論文1篇);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總評成績的50%,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50%;沒有單元測驗。
5、學生參與教學評價要求。
九、成績評定方法及标準
考核内容 | 評價标準(居中、宋體、五号、粗體) | 權重 |
到堂情況 | 全勤 | 20 |
課堂讨論 | 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讨論 | 5 |
完成作業 | 特别好 | 25 |
實驗(實訓) | 0 | 0 |
單元測試 | 0 | 0 |
期末考核 | 滿分 | 50 |
期末考試方式 | 開卷 |
十、院(系)教學委員會審查意見(宋體,小四,粗體)
太阳(系)教學委員會已對本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審查,同意執行。 院(系)教學委員會主任簽名: 呂有雲 日期:2014年9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