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熱點問題》
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與任課教師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熱點問題 | 課程類别:必修課 |
總學時/周學時/學分:32/2/2 | 其中實驗(實訓、讨論等)學時:2 |
授課時間:1-16周 周二5-6節 | 授課地點:6F401 |
課程所屬院(系):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
任課(/助課)教師姓名:銀鋒 | 職稱:副教授 |
聯系電話:73510 | Email:yinf@dgut.edu.cn |
答疑時間、地點與方式:除課前、課間和課後在課室随時答疑外,第十一周周四下午3點—5點,在學生活動中心A211進行專門答疑,方式為個别交談。 |
二、課程簡介
本課程在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中屬于通識教育課程,具有科學性與政治性、曆史性與時政性緊密結合的特點,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有着重要作用。課程立足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教育,指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認識和分析問題,正确認識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确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三、課程目标
1、知識與技能目标:
理解一個教學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了解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态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
2、過程與方法目标:
本課程将緻力于開拓學生視野,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觀察,通過課堂讨論、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确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相關問題;運用唯物辯證的方法,研究分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複雜矛盾和現象。
3、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發展目标:
本課程緻力于培養學生自覺從人民立場和中國立場思考問題的意識,幫助學生正确理解各種社會現象;正确看待各種社會思潮;正确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時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自己的發展。
四、與前後課程的聯系
一般情況下,本課程的先修課程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使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曆史發展的脈絡)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認識、解釋不斷發展變化的國内外時事的能力)。卓越班同學高中所學的中國近現代曆史和大二所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具有了先修課程的功能。本課程無後續課程。
五、教材選用與參考書
1、選用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本書編寫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推薦參考書: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編》,孔祥雲、劉敬東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六個“為什麼”——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學習出版社2009年版。
(3)《理論熱點面對面2009》,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六、課程進度表
理論教學進程表
周次 | 教學主題 | 要點與重點 | 要求 | 學時 |
1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述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主題 | 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内涵 | 2 |
2-7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 改革開放曆程與反思; 國有企業改革曆程與反思; 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的轉型與方向; | 了解改革開放的曆程;圍繞改革開放發生的主要争論及其影響;國有企業改革的曆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的轉型、緊張與未來走向。 | 12 |
8-13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 堅持與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政黨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當前民族關系 | 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大制度和政黨制度,比較人大制度與西方議會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與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思考中國為什麼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思考新疆暴恐勢力的形成發展與該制度的關聯。 | 12 |
14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 文化體制改革 | 了解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意義、主要方向等。 | 2 |
15-16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 | 新中國外交曆程與思考 | 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發展曆史,理解外交與國内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和預判未來中國外交尤其是周邊外交的走向。 | 4 |
七、教學方法
本課程教學以“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識、
信念、責任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理念”為指導,拟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結合案例分析與課堂讨論),全面拓展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
八、對學生學習的總體要求
1、學習本課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資源的利用:
第一,通讀教材,掌握基本的理論;第二,适當閱讀經典文獻;第三,通過多種媒介不斷關注國内外的時政問題。
2、學生必須閱讀與選讀的課外教學材料
(1)《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學習出版社,2006年版。
(5)《關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 ,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
(6)國情備忘錄,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7)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年版。
(8)戴維·哈維,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M], 商務印書館,2003年5月第一版。
(9)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M],新華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10) 烏·貝克、哈貝馬斯,全球化與政治[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年1月第一版。
(11)李侃如,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12)黃葦町,蘇共亡黨十年祭[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13)羅爾斯,正義論(修訂版)[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12)宋鴻兵,貨币戰争[M],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15)呂元禮,新加坡為什麼能(上卷:一黨長期執政何以保持活力、廉潔;下卷:和諧社會是怎樣建成的)[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學生完成本課程每周須耗費的時間。
學生基本掌握本課程内容需要課内與課外所花費的時間為4小時
4、學生的上課、實驗、讨論、答疑、提交作業(論文)、單元測試、期末考試等方面的要求。
希望同學們按時到課,專心聽講;讨論前認真準備,讨論時積極參與;按時提交作業(共兩次作業);根據需要參加答疑。
5、學生參與教學評價要求。
請在課程結束前1-2周内,按照學校統一安排參加評教,實事求是地對本課程及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九、成績評定方法及标準
考核内容 | 評價标準(居中、宋體、五号、粗體) | 權重 |
到堂情況 | 全勤 | 20% |
課堂讨論 | 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讨論 | 10% |
完成作業 | 特别好 | 20% |
實驗(實訓) | 0 | 0 |
單元測試 | 0 | 0 |
期末考核 | 滿分 | 50% |
期末考試方式 | 開卷 |
十、院(系)教學委員會審查意見
太阳(系)教學委員會已對本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審查,同意執行。 院(系)教學委員會主任簽名: 呂有雲 日期:2014年9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