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建設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科建設 > 正文

【活動報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與唯物主義辯證邏輯”系列講座第4講順利舉辦

發布人:張宇帥 發布時間:2024-07-04 10:38:55 浏覽次數:

2024年6月30日晚,“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與唯物主義辯證邏輯”系列講座第4講順利舉辦。本次講座以“猶太人問題的解答及其對唯物史觀創立的影響”為主題,由北京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彬彬主講,清華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授王代月、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姚遠、中國政法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講師蔺慶春與談,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教授、原理教研室主任嶽鳳主持。講座以線上方式舉行,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四百餘名同學在線學習。

在主講環節,李彬彬老師主要從“猶太人問題”的起源和實質、鮑威爾對“猶太人問題”的解答及其哲學基礎、馬克思對鮑威爾的批判及其對“猶太人問題”的解答、馬克思思想轉變曆程中的《論猶太人問題》四個問題展開叙述。他指出,馬克思早期思想線索複雜,對青年黑格爾派人物的全面關注,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其思想的發展曆程。其中,圍繞猶太人問題展開的系列論戰貫穿了馬克思思想轉變最關鍵的環節,對馬克思認識到思辨唯心主義的缺陷、從而建立唯物主義曆史觀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在德國,猶太人問題爆發的直接導火索是普魯士在1841年頒布的“内閣敕令”。面對敕令要求的維持猶太人的特殊性,鮑威爾以自我意識哲學為基礎提出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方案。他把宗教看作特殊的、異化的自我意識,認為隻有推動自我意識由特殊性達到普遍性,才能消滅宗教對人性的壓制,使人成為自由人。但馬克思認為,鮑威爾在“猶太人的解放”和“人的解放”兩個問題上,犯了混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錯誤。他将人的解放問題普遍化,無視猶太人問題的特殊性。馬克思主張特定曆史條件下的人的解放。他把解放區分為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并且以社會解放作為實現人的解放的現實路徑,體現了其真正革命的世界觀。

在與談環節,王代月老師認為,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哲學與黑格爾束縛在對象中的自我意識存在顯著區别,彰顯了其思想所具有的一定的革命性,但這種革命性仍停留在觀念的領域。普遍性和特殊性是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追求解放的核心線索。馬克思超越青年黑格爾派之處在于,他在批判特殊性、利己主義的過程中承認人的現實性和曆史性,指出市民社會條件下實現解放的路徑,逐步明确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姚遠老師認為,要解答《論猶太人問題》在何種程度上構成唯物史觀的重要出發點,還應關注這篇文本和同時期撰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之間的聯系。從措辭上看,馬克思分别在兩篇文本中批判性地分析了市民社會的商業問題和工業問題。同時,兩篇文本為我們共同展示了一種研究對象的選擇方式,即選擇在一個對問題讨論得最徹底、最豐富的思想家作為馬克思自身批判性研究的起點。

蔺慶春老師圍繞講座内容,抛出“如何理解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理解人的解放的落腳點”的問題。他認為,相較于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具有一種在社會關系、外在世界中考察人的解放的對象性思維。他将人的解放落腳于造就有人格的個體,在思想立場上與黑格爾較為接近。對此,還應在更大程度上考察馬克思對黑格爾思想的繼承,而不僅是純粹的批判。

主持人嶽鳳老師高度評價此次講座,認為主講人在詳細介紹猶太人問題的發展過程的基礎上,闡明了鮑威爾和馬克思之間的根本區别,為精準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性拓寬了理論視野。

本場講座以“猶太人問題”這一重要思想史論戰為切入點,細緻講解了該問題的發展背景及其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位置。主講人的深入解讀和與談人的多角度讨論,為青年學子立足唯物史觀的創立過程去研讀《論猶太人問題》等系列文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指引。


撰寫:馬研會

初審:毛安翼

複審:謝霄男

終審:劉健



Copyright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松湖校區:東莞市松山湖區大學路1号   傳真号碼:0769-22862902 技術支持:博達軟件   粵ICP備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