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活動報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與唯物主義辯證邏輯”系列講座第6講順利舉辦

發布人:張宇帥 發布時間:2024-09-17 10:52:24 浏覽次數:

2024年9月15日晚,“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與唯物主義辯證邏輯”系列講座第六講順利舉辦。本次講座以“《資本論》的邏輯、方法與意義”為主題,由清華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峰明擔任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教授孫宗偉,上海科技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助理院長、副教授喬戈,北京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助理教授李亞偉擔任與談人,北京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院長、教授宋朝龍作總結發言,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特聘副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研室主任趙潔博士擔任主持人。講座以線上方式舉行,吸引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兩百餘名師生在線學習。

在主講環節,王峰明老師主要圍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核心邏輯、基本方法與現實意義三個方面展開講述。他指出,理論的說服力和有效性主要取決于其内在邏輯的自洽性和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是一種假說,而是經過嚴密推導、論證所得出的抽象。在商品生産條件下,勞動具有二重社會性,即通過使用價值交換形成的社會性及通過價值關系形成的社會性。馬克思《資本論》的寫作方法為辯證法。他主要受到黑格爾現象學的啟發,其“研究過程”構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過程,“叙述過程”則構成從本質出發說明現象的過程。以“轉形”問題為例,價值、生産價格、市場價格的邏輯順序在時間上表現為市場價格、生産價格、價值。在“必要勞動時間”問題上,必須嚴格區分價值的質的決定和量的決定。相較于《資本論》第一卷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馬克思在第三卷中把人的需要拉入商品價值的決定,兩個“必要勞動時間”都涉及量的問題,不是對勞動價值論的解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它使經濟學研究從“統計規律”向“經濟規律”轉化,奠立了剩餘價值學說的基礎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微觀基礎,真正确立了物質生産勞動者的曆史主體地位,徹底改變了人在經濟規律面前的“動物狀态”和“無主體狀态”。


在與談環節,孫宗偉老師指出,龐巴維克等人質疑馬克思未能區分商品的一般使用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特殊形式,進而否定勞動價值論,提出效用價值論。這一說法之所以不具有說服力,是因為他們将勞動價值論隻看作一種邏輯推理的結果,對抽象方法及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運用認識不足。

喬戈老師認為,不同于新辯證法學派、新閱讀學派等對《資本論》的解讀,講座從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方法對馬克思的影響角度入手,考察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過程與叙述過程,這對于理解政治經濟學和當代實證科學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李亞偉老師提出,以海因裡希為代表的新閱讀學派認為,價值不能在單個商品中獨立存在,而必須在交換中才存在,價值的存在依賴貨币這種價值形式。對此,王峰明老師回應道,價值在交換中表現出來不等于價值在交換中才開始存在,“商品的價值在市場價格本身的波動中實現、确立”針對的是量的問題而非質的問題,不能把商品的價值存在和價值表現兩個問題相混淆。

宋朝龍老師在總結發言中指出,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是唯物主義辯證邏輯。馬克思從在曆史中生成、曆史中發展的現實出發,考察現實本身包含着的兩個對立面之間互為中介的矛盾運動,并以這套邏輯取代了黑格爾絕對理念自我實現的邏輯。

本場講座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切入點,深入探讨了《資本論》的邏輯、方法與意義。主講人的細緻解讀和與談人的多角度讨論,既為研讀《資本論》等經典著作提供了思路借鑒,也為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方法指引。


撰寫:馬研會

初審:毛安翼

複審:謝霄男

終審:劉健





Copyright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松湖校區:東莞市松山湖區大學路1号   傳真号碼:0769-22862902 技術支持:博達軟件   粵ICP備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