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晚,“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與唯物主義辯證邏輯”系列講座第七講順利舉辦。本次講座主題為“列甯對馬克思《資本論》辯證法的繼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源頭”。講座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列甯思想研究會會長王東主講,華南師範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院長、教授塗良川,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來慶立,北京大學太阳成集团tyc234cc助理教授袁蓓擔任與談人,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特聘副教授陳兵博士擔任主持人。本次講座采取線上方式,吸引了來自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近500名師生參會。


在主講環節,王東老師主要圍繞列甯對馬克思《資本論》辯證法的繼承和發展,從六個方面展開論述。王東老師指出,列甯闡述了馬克思《資本論》邏輯的特殊意義。體現在《資本論》中的邏輯是唯物主義的邏輯,也是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一。不理解《資本論》的哲學精髓及其同黑格爾邏輯學的内在聯系,就不能真正理解《資本論》的曆史、文化和哲學底蘊。寫出《辯證法》是貫穿馬克思早年、中年和晚年的哲學宿願,而列甯從三條路徑發現了馬克思的心靈奧秘,即其對《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狄慈根《短篇哲學著作集》、拉法格《回憶馬克思》的閱讀和撰寫的筆記。矛盾觀、實踐觀、共殊觀是列甯闡發馬克思《資本論》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同一原則的三大哲學基石。矛盾觀是辯證法的核心,列甯對此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作出了最簡明扼要的理論概括。實踐觀是認識論的基礎,在資本論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共殊觀是辯證邏輯的精髓,共殊觀即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别、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問題。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現代化理論源頭。列甯結合《資本論》中的馬克思現代化理論積極探索俄國現代化道路,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形成了七個構想。在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偉大創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偉大實踐對馬克思《資本論》、列甯新經濟政策道路和晚年構想的繼承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态是21世紀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時代潮頭。

在與談環節,塗良川老師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發掘馬克思主義重要文本中的哲學底蘊,在獨特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當中去激活、運用和發展它。這就需要當下的研究者不僅要深入研究,還要像馬克思一樣對時代問題進行時代的思考。來慶立老師指出,要結合實際的、時代的問題進行理論闡發和研究,避免做抽象式的研究;應該做倒退式的研究,從哲學和曆史學的系統性思考的角度出發做研究;一個有深度的研究應該呈現出整體、科學、嚴密的哲學思考,而不僅僅是對經典作家的引用和謄抄。袁蓓老師提出,列甯實際地抓住了共殊觀去讨論俄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特殊道路,與此相對,許多哲學家在閱讀《資本論》時更關注無産階級革命主體解放和主體産生問題。例如,盧卡奇試圖回到黑格爾的辯證法重構曆史辯證法,回應革命主體問題;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受到黑格爾的影響,強調無主體的多元決定結構。
本場講座以列甯對《資本論》辯證法的繼承和發展為切入點,深入探讨了《資本論》的邏輯及其對各民族探索特殊發展道路的意義。主講人的細緻解讀和與談人的多角度讨論,既為研讀《資本論》等經典著作提供了思路借鑒,也為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提供了方法指引。
撰寫:馬研會
初審:毛安翼
複審:謝霄男
終審:劉健